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畢旅感想



地1天我們去了台中自然生態博物館


博物館的展示可以分為特展與常設展兩種類型,不論是常設展或臨時性的特展,一個吸引人的博物館展示,往往是通過其特殊的收藏品來建構的。凝聚的、被凍結的、結構化的、去脈絡化的博物館收藏品,卻往往被用來發現動態的世界。 博物館的常設展呈現其自我認同,標誌一座博物館基本的任務、方向、蒐藏研究興趣,由一群任務導向的館員細心的照護。特展是維持本館活力的主要活動,持續的推出吸引人的特展,是所有博物館經營的重任。此外,基於延續特展的生命,也囿於儲藏空間及人力,將保留下來的特展推到各地巡迴,嘉惠偏遠地區的民眾,甚至「臺灣獼猴」及「臺灣豔紅鹿子百合」兩項特展還遠至中國大陸數個城市展出,宣揚臺灣及本館在物種保育上努力的成果,期盼海峽兩岸皆能重視自然保育的工作。

晚上 我們在營火晚上玩得好開心.


第2天,我們又去做了貓覽,做完之後我們又去九族完遊樂設施



九族文化村位於台灣南投縣魚池鄉,是一座以台灣原住民九大族群為主題的樂園,全區面積廣達62公頃,是依山建造的遊樂園區,全區至高點則是位在觀山樓,海拔標高約900公尺。* 創立由張榮義先生發起創辦「九族」為主題的遊樂園,與陳奇祿博士、千千岩助太郎博士、收藏家徐瀛洲先生等人指導,以及提供諸多資料,姚德雄設計師策劃,民國72年(1983年)動工闢建,民國75年(1986年)7月27日正式啟用。*園區環境九族文化村是結合台灣九大原住民族族群的各項文化:泰雅族、賽夏族、鄒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阿美族以及排灣族等九族,爾後加入邵族。此外,全園是規劃分成三座主題園區:原住民文化、歡樂世界和歐洲花園,並在2001年啟用空中纜車,搭載觀山樓至歡樂世界的旅客,可鳥瞰全園風光與遠方日月潭。因結合九大原住民族群,故以九族文化村命名。*1980年代初,九族文化村的老闆張榮義先生,有意在南投日月潭附近,開發一個大型的主題樂園。 顏水龍教授向張榮義董事長,推薦他的老長官老友,日本的台灣原住民建築研究權威千々岩助太郎博士(Chijiiwa Suketarou, 1897-1991),成為園區台灣高砂族原住民建築樣本的重建顧問,並居間奔走聯絡協調。 顏水龍教授,當然是促成九族文化村建立的關鍵人物之一。 千々岩博士在1930-1947年走遍台灣高山離島重要的高砂族原住民聚落,留下了數以千計的照片及建築測繪圖。這批圖樣寫真,在戰後1947年,因千々岩博士一時無法在引揚時,帶回日本(在台日本人,一人只能帶1000現金及三件行李),這批珍貴的資料,就暫時寄放在老友顏水龍教授家裡將近十年。 九族文化村正式成立後,顏水龍教授致贈兩幅高砂族主題畫作(複製畫)。就放在張榮義董事長的辦公室內。*在九族文化村興建過程中,千々岩博士除提供他當年的資料,還以近九十高齡,數度來台灣南投九族文化村親自指導高砂族原住民建築樣本的興建與復原。 台灣的高山與高砂族,是千々岩助太郎博士一生尚掛念的所在。 九族文化村董事長張榮義先生曾提到,當年若不是有顏水龍教授推薦千々岩助太郎教授來指導,九族文化村恐怕就不是今天這樣子了。 KMT帶來的中原文化,強勢入侵台灣最原始的高山離島。台灣原住民聚落的風貌及傳統建築物,甚至工藝音樂及語言,在1980年代就已經幾乎消失殆盡。 如果不是1980年代私人成立的南投九族文化村、屏東山豬門(三地門)原住民文化園區(是政府成立的園區,比九族文化村早籌備,但晚開園),今天我們恐怕很難去認識台灣原住民的文化,恐怕只能靠書上的黑白老照片去回憶了。*九族文化村全區的建築規劃則是由姚德雄先生負責,他是全區的總規劃師。*族文化村,創建之際雖以台灣九族原住民文化為主題,不過20年來,園區增添很多設施,有歐式花園餐廳、中南美洲馬雅主題樂園、室內遊樂園、空中纜車等等。九族文化村以多元文化特色,結合附近日月潭風景區,亦成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參訪的重點旅遊區。


地3天,我們又去了溪頭森林遊樂區

[溪頭森林遊樂區]位於鹿谷鄉鳳凰山麓,海拔1150公尺,屬於台大實驗林場,專供

台大森林系教學實習,實驗研究及示範經營之用。由於有計劃的栽植柳杉和台灣杉,區

內古木參天,林道四通八達,放眼望去,滿木綠意;此外,並種植紅檜,扁柏,銀杏,

孟宗竹等...珍貴樹種,是一個理想的森林浴場。

[溪頭森林遊樂區]區內雨量充沛,樹木繁茂,經年氣候涼爽,遊客不絕。因係多元化的

遊樂區,不僅可徜徉於林道之中以欣賞滿山綠意,還可增廣見聞以陶治心性。

[溪頭森林遊樂區]區內的風景包括有:大學池,神木,孟宗竹林,苗圃,陳列館等....由

於溪頭規劃良善.


我們還去了 台灣 特有生態保育區

在東方文化中,蝙蝠的「蝠」因為與「福」同音,所以一直被賦予吉祥的意涵,也因此可以常在傳統文物上發現蝙蝠相關的圖騰;但是在西方世界,卻因為蝙蝠晝伏夜出的習性,反而常與黑暗、可怕的場景或其他恐怖事物連結。蝙蝠不但在文化上與人類有著多樣性的寶物關係,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從其外型、生理現象、行為特徵或食性,蝙蝠本身更是有著令人訝異的多樣性。在地球上所有的五千多種哺乳類中,蝙蝠的種類就占了近1/4,而在台灣80多種哺乳類中,蝙蝠的種類數更是超過了40%,以單位面積而言,可說是全球之冠!


但是由於蝙蝠為夜行性動物,使得一般人平常難以直接觀察,因此對蝙蝠產生許多疑問與誤解,以致於在有意或無意間傷害了蝙蝠或是破壞了蝙蝠的棲所,使得台灣的蝙蝠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許多種蝙蝠一樣,受到越來越大的生存威脅。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希望能藉著這個特展,呈現多年來蒐集與研究蝙蝠的成果,內容包括介紹蝙蝠習性、棲地、食性、相關蝙蝠文物及特殊的聲納收發等,讓觀眾能更加了解蝙蝠的生態,進而關心並保護這些在暗夜中飛舞的精靈,為生物多樣性保育盡一份心力。!